新加坡 AI 办公系统 Agnes:200 个 Agent 并行研究,让 AI 主动「找茬」打磨设计
新加坡 AI 办公系统 Agnes:200 个 Agent 并行研究,让 AI 主动「找茬」打磨设计真正的 AI 系统不是一个 Chat 窗口,而是一个智能的工作现场。 工具越多,效率反而越低?一项来自《哈佛商业评论》的调查显示,员工每天平均切换应用程序超过 1200 次,一年下来累计浪费的时间高达 5 个完整工作周,占全年总工作时间的 9%。
真正的 AI 系统不是一个 Chat 窗口,而是一个智能的工作现场。 工具越多,效率反而越低?一项来自《哈佛商业评论》的调查显示,员工每天平均切换应用程序超过 1200 次,一年下来累计浪费的时间高达 5 个完整工作周,占全年总工作时间的 9%。
Vibe Coding(Claude code、Cursor、Lovable) 把原本8周的开发周期压缩成2天 现在,同样20倍的加速在营销圈上演—— Vibe Marketing: 一个人➕n 个AI Agent和自动化工作流,几小时就能把营销想法落地了,杠杆效应大到离谱。
2025 年,人工智能的叙事已经不再靠“模型突破”来驱动,而是进入了“应用激战区”。 硅谷著名孵化器 Y Combinator 在官网上直言——“2025 年有望成为 AI Agent 之年。”
前几天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应用 Macaron,靠颜值就吸引了我,整个设计风格非常的阳光而且高级,尤其是里面的图标,很好看。
首个开源多模态Deep Research Agent来了。整合了网页浏览、图像搜索、代码解释器、内部 OCR 等多种工具,通过全自动流程生成高质量推理轨迹,并用冷启动微调和强化学习优化决策,使模型在任务中能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组合和推理路径。
疯狂的七月已经落下了帷幕,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国产大模型,「开源」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高频词汇。
在生成式 AI 时代,全球数据总量正以惊人速度增长,据 IDC 预测,2025 年将突破 180ZB,其中 80% 为非结构化内容,传统数据分析在应对多模态信息和打破结构化数据技术壁垒方面尽显乏力,“人工找数 + 手动分析” 的模式严重抑制甚至沉没了数据价值。
近半年,Agentic AI 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更强的自主决策、更丰富的多模态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的深度协作,正推动产品加速落地与商业化。
2025年被视为 AI Agent元年,各家科技巨头也纷纷出手,谁都不想错失这个火热的赛道。
年初,DeepSeek 前脚带来模型在推理能力上的大幅提升,Manus 后脚就在全球范围内描绘了一幅通用 Agent 的蓝图。新的范本里,Agent 不再止步于答疑解惑的「镶边」角色,开始变得主动,拆解分析需求、调用工具、执行任务,最终解决问题……